close

《記九九年中秋夜會客》

客至蓬門月已明,
鏡鸞淒愫為之輕。
如真知有同皈歎,
一落浮生未了情。


小注:
客言:『知有如真』語藉【中阿含‧大拘絺羅經】

以下的解說主要是給自己孩子們看的

一、
因有網友建議改第二句,幾經推敲之後
將原先的“中秋沉鬱”改為“鏡鸞淒愫”
“鏡鸞”是比喻喪偶的人,典故如下:
昔罽賓王結罝峻祁之山,獲一鸞鳥。王甚愛之,欲其鳴而不能致也。乃飾以金樊,饗以珍羞,對之愈戚,三年不鳴。其夫人曰:「嘗聞鳥見其類而後鳴,何不懸鏡以映之。」王從其言。鸞睹形感契,慨然悲鳴,哀響中霄,一奮而絕。
而“鏡”字的寫景是因為古人比喻皎皎圓月為“玉鑑”
仰視著高掛天上的玉鏡,照見溫馨浪漫的中秋前塵往事,不禁淒淒然
另外
來客也是個喪偶多年的人,兩人對望時,也成了“人鑑”,但那是同病相憐又有知音互解的伴慰之情
所以,兩個人的孤寂悲淒的情愫也都得到了不少的紓解

二、
將第三句的“噓歎”改成“皈歎”
原先用“噓歎”而不用“嗟嘆”就是因為“噓歎”兼容了正反兩面的意思
那夜長談中,不只有人生際遇的嗟嘆,也有人生體悟及對佛法的讚歎
【大拘絺羅經】裡頻曰“尊者舍黎子聞已,歎曰:善哉!善哉!

但想一想,“噓歎”兩字也很難讓人同感於這一層用意
所以乾脆就改成“皈歎”

三、
有網友建議“月已明”可改為“月正明”
其實,我是刻意選用“已”字的
用意是間接指出“已”獨自瞻望明月有時,以帶出第二句的“淒愫”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elee0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